[日期: 2022- 01- 28 17: 05 ]
作者单位: 五莲县审计局
作者: 毛泉明
年味儿越来越浓了!
“过年啦——”寻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与家人一起采购物品,恍惚间听到愈发喜庆的BGM,才发觉虎年春节悄然来临。
山东日照五莲,是我出生的地方,这个在山地丘陵里发展的小县城,地儿虽不大,却充满了温暖和爱。我是家里最受宠的长孙女,小时候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过的经历,使我有些“隔代亲”的情愫,与爷爷奶奶的关系最为亲近。现在回想来,爷爷奶奶带给我的过年“仪式感”是我印象中最鲜艳夺目的那一抹色彩。
(一)QQ弹弹的猪蹄肉冻
爷爷家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就开始催着父亲买最新鲜的猪蹄,着手准备过年的吃食。从肉冻到菜包,从豆腐到饽饽,无一不是我的最爱——这可能就是我每逢过年胖三斤的理由吧。
按照往年的习惯,爷爷会选一个阳光最好的上午,早早戴上老花镜,摆好有些陈旧的小马扎,坐在狭窄的阳台过道上,趁着暖阳处理一只只白白胖胖的猪蹄,用镊子将小贩没燎干净的猪毛一根根拔起,仔细清洗,当晚,一家人便可以喝到用灶台大锅熬出来的香醇猪蹄汤、啃软嫩的猪蹄肉了。吃完肉,爷爷就要开始熬制他最擅长的肉冻了——不得不夸一句,爷爷做的肉冻比拥有一级厨师证的母亲做的还要好吃呢!被切成方方正正的肉冻,犹如一块块琥珀,晶莹剔透,不淡不齁,紧实弹牙,猪皮用量恰到好处、顶层油脂薄如蝉翼,让只喜欢吃冻的我能一次吃个爽。
(二)白白嫩嫩的馒头豆包
在腊月二十六这天,母亲和大娘总会带着我和堂妹一起聚在爷爷家,帮奶奶制作面食。通常爷爷奶奶会在前一晚和好面,第二天母亲她们便可以直接上手做馒头。记得那时我刚上小学,看着一团团软乎乎的面块,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爷爷笑呵呵地说:“你这个小不点儿,想不想试试做香馒头和大包子呀?”“想!”我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眼里还闪着小星星。奶奶担心面团被我揉废,一再叮嘱我要洗好手,跟着大人的动作学,两手并用,注意力道。学来学去,揉来揉去,我第一次学揉面团以揉成一块“破布”而宣告失败。后来,随着不断练习,我也能揉的像奶奶做的一样熟练,能迅速把面块揉圆揉光滑,也算是家里称职的“揉面小师父”了。都说妇女能顶半边天,在奶奶和母亲那双灵巧的手中,不听话的面团也像是乖巧极了的小朋友,变化出各种造型,花样馒头赢得家人一片称赞。
(三)迭代更新的祭祖习俗
腊月二十九,是我们回老家祭祖的日子。听爷爷说,最开始的时候是大年三十祭祖,当时很多年轻人已经搬到县城住,一回老家,感情到位了,总是会喝得烂醉如泥,耽误晚上回家团圆。后来有位德高望重的长辈提出来改成腊月二十九回老家,大家都非常赞同,便由此改了祭祖的日子。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大家想要简化祭祖仪式的想法不谋而合,从举家众人齐上山到零星几人寄哀思,从焚烧纸钱到送白花几朵,文明慢慢在老家村里传播开,周围的村庄不断效仿,也跟着变了祭祖的习俗,不仅环境越来越好,风俗也越来越文明了。远在东北中俄边境的三爷爷更是打来视频电话,以视频的方式代替不远千里回乡祭祖,与老家的人一起怀念过去的日子,纪念故去的亲属。
(四)圆圆胖胖的元宝水饺
可能是习惯,也可能是眷恋,总想陪着日渐衰老的爷爷奶奶度过每一个除夕夜。全家人一起看春晚,是一项所有人都期待的环节,一家人吃完简单的晚饭,围在大桌子边,电视里放着各种的小品相声,大伙一边嗑瓜子一边高谈阔论,还被节目里冯巩的一句“我想死你们啦”逗得哈哈大笑;母亲边唠嗑边和做饺子的面,奶奶则是去调馅,等到时间差不多了,就开始包饺子。像是约定好一样,我家过年只包白菜猪肉馅的元宝饺,奶奶手执一米多长的擀面杖,将大块的面团擀成一张超大面皮,将面皮不断对折、切割,切成梯形。而后,奶奶拿出奶糖、酥糖,爷爷也端出用沸水烫好的硬币,用来包糖饺和钱饺。小孩子嘛,总想要吃点甜的讨点彩头,也想吃带钱的饺子走点好运,当时年少的我和堂妹便喜欢在糖饺和钱饺上做记号,趁大人不注意用小指甲偷偷在饺子肚上掐一下,然后信心满满地坐回沙发,向大人吹嘘“我今晚一定能吃到钱哦!”
十二点整,周围全是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奶奶开始往大锅里下水饺,爷爷也招呼着大爷去“发芝麻”。一个个圆滚滚的水饺在大锅的清水里上下翻滚撒欢,不久后都熟透了浮在汤面上。奶奶眼疾手快,用大漏勺舀起,放到盘子中,热气腾腾的元宝饺便可以上桌了,这时,家庭吃饺子比赛就开始了,比谁吃先吃到第一个硬币。每次零点,我和堂妹都要吃好多像是被我们做记号的水饺,可是总是吃不到钱和糖,而且奇怪的是,每个被我们做记号的除夕夜,家里人也吃不到一个糖饺,吃出来的钱饺也总是少那么几个。后来奶奶刷锅的时候才发现,因为我们做记号,将本身就很薄的饺子皮掐破了,糖块和硬币都漏到水饺汤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