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杨是我的科长,也是我审计工作的第一任“师父”。在我印象里,老杨有一个体积不小、磨损严重的蓝色收纳箱。每次外出审计前,老杨总把笔、计算器、法规书等东西整理好,然后一股脑儿放进收纳箱里备用。在开展审计工作时,老杨想用什么东西就能从里面拿出什么东西,所以我给它起名:“百宝箱”。
“古董”计算器
“百宝箱”里有一个颜色泛黄、像古董一样的计算器,虽然样子丑了点,但给老杨出了不少力。资金审计比较繁琐,需要耐下性子,按着账本算来算去,但老杨不嫌麻烦,总是主动承担这块琐碎无趣的活儿。
当别人叽叽喳喳讨论的时候,总能看到他在一旁表情严肃,聚精会神地算账,不受一丁点儿外界的干扰。他左手边摆着一摞厚厚的资料,右手在计算器上噼里啪啦地敲着,这样正推,那样倒算,没多久的功夫,几条疑点信息就跃然纸上,哪个项目资金未拨、滞拨甚至被挪用顿时清晰明了。
说到计算器,我已经数不清自打上班以来自己弄丢过几个计算器了。但跟老杨共事以来,我从没见他丢过东西。老杨曾跟我说过:“我们干审计工作需要细心、耐心,不仅仅是数据计算方面,也体现在其他方方面面,良好的习惯特别重要。”
后来,我学着老杨保持办公室的干净整洁,感觉工作起来神清气爽;学着老杨给计算器等物品贴上标签,我的东西就很少再丢;学着老杨每天提前到办公室梳理当天的工作,感觉一整天都变得从容……
原木色铅笔头
老杨喜欢用铅笔,大概是因为涂改比较方便,所以“百宝箱”里总有那么几支铅笔。其中,有一支原木色的铅笔是老杨最常用的。
老杨虽然不是党员,却一直用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从事涉农领域审计的老杨每年都会把涉农指标文、审计工作会议材料等打印出来,并装订成厚厚的书本。只要有点时间,他就拿出他的小铅笔头在资料上圈圈涂涂,划下重点。每一本资料上都有他用铅笔标注过的满满的痕迹,所以他用过的一些书和资料都显得很旧、很破,大概这就是“读书破卷”吧。
因为爱学习,老杨才能够及时发现工作中的一些漏洞。新颁布的《审计法》对被审计单位承诺书增加了“及时性”要求,在法规部门尚未调整模板、其他审计组仍使用旧模板时,老杨率先发现了这一问题。他本着严谨的态度,将“及时性”增加进承诺书中,也提醒法规部门对该问题重视并作出调整。
我知道老杨爱学习,凭着这股爱钻研的劲,他早早通过考试并评上高级审计师。但我没想到年近花甲的他还经常做一些高数题,甚至还曾兴奋地用那支原木色铅笔写下解题思路来跟我分享。后来才了解,老杨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多做做数学题能让自己的思维保持运转的状态,才能在审计战线老当益壮。活到老,学到老,老杨可真的做到了,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研究型审计的要求。
急救小药箱
老杨的“百宝箱”里还有一个白色盒子,一开始我也不知道里面装的是啥。后来在一次乡村振兴审计现场,审计组的小雷因为外出核查时淋雨,到了晚上一个劲儿打喷嚏。在审计组的其他同事都劝他多喝点热水时,老杨默默地从“百宝箱”里拿出这个盒子,找出感冒冲剂、退烧药送到小雷手里,叮嘱小雷回去吃药、休息,病好一些后再开始工作。
一个小小的药箱,里面装的是药,也是温暖,是对同事的关心,对年轻人的呵护。新来单位的田局长在跟年轻干部谈话时对我说:“杨科长审计经验很丰富,敬业谦逊,也很会关心同事,是你们年轻人学习的榜样啊。”一位与老杨接触不久的领导就给了他这样高的评价。
没错!这是他一直以来的作风和习惯,无需伪装,更不用刻意表现,这就是真实的老杨,也是他们这一代老审计人的一个缩影。
去年,老杨退休了。他的审计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老杨的“百宝箱”留给了我。在整理小药箱时,发现里面有一些药过期了,我学着老杨的习惯及时更新了药品。
未来,我将带上老杨留下的“百宝箱”,如同带上老杨这一辈老审计人传承下来的难能可贵的精神品质和良好习惯,保持着对审计事业的热爱,奔赴下一场山海。